近日,《安庆师范大学学报(哲社版)》在2022年第5期教育教学研究版块集中刊载了我院小学教育专业诸园教授的《教育与教学的误识与匡正(一)》、王婷副教授等人的《教育情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》、陈效飞副教授等人的《我国教学模式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时代走向》三篇论文。
《教育与教学的误识与匡正(一)》提出“教学”与“教育”的内涵之间有部分重合,这些重合让人误读教育和教学,甚至将教育和教学混为一谈。这主要是由于人们犯了两种错误,要么是将教育降格为培养工具化、驯服的人的活动,要么是将教育放在一个宏大的范围内进行计划,一旦越过界限,随之而来的就是严格的教学训练,或者是杂乱的知识。教育的任务是用原初知识唤醒灵魂,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并且选择善于接受的心灵,而非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实现,这是教育与教学最根本的不同。
《教育情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》指出教育情感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,缘于学者对教育现实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人全面发展的追求。国外教育情感研究的发展经历了初兴、勃发和深化三个阶段。国内教育情感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价值初探、本土化探索以及本体性转向三个发展时期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教育情感研究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,从静态走向动态,整体的研究水平与质量不断提升,但相较于其他研究领域,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厚,教育情感史的研究也略显薄弱,质性研究相对较少。未来教育情感研究应嵌入教育实践,进一步凸显研究的实践逻辑,继续加强教育情感史研究,有效整合多元的研究方法。
《我国教学模式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时代走向》指出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模式研究大体经历了引介与本土化、反思与学科化、融合与信息化三个发展阶段,日渐走向科学化、系统化和多元化,推动了我国教学实践的快速发展。教学模式研究在内涵理解、价值澄清、特点探寻、类别划分和系统建构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,但也存在理论薄弱、创新不足和目标偏狭等诸多问题。未来教学模式研究应沿循理论挖掘、系统比较、实验循证、技术优化等多种途径开展,共同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素养型教学模式。
小学教育专业一直注重教师学术共同体的构建,定期开展主题研讨,此次集中刊发的论文是几次团队围绕“教育”与“教学”等问题展开团队协同研讨的结果。(摄影、撰稿:钟婕;审稿:诸园)